
新湖南客戶端7月12日訊(通訊員 張祖智 何麗 唐孟明)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,適生能力強、種植面積廣。但玉米采收后,玉米秸稈的處理卻是困擾農民群眾的難題。東安縣水嶺鄉三合村村民陳松在外闖出了一番事業后,回到家鄉收集玉米秸稈養牛,既開辟了事業的新領域,又帶動了玉米種植戶增收。
今年40歲出頭的陳松,早在上世紀末就南下闖蕩,憑著山里漢子吃苦耐勞的韌勁和青年后生的闖勁,2008年,他就在深圳開辦了自己的工廠,并經營得日益紅火。然而2015年,陳松居然回到家鄉,把投資養牛作為自己事業的新領域。
“因為我們附近農民種植的玉米比較多,玉米收了以后秸稈都被他們燒了,污染空氣,我就想利用玉米秸稈來養牛,這是個好的牛的草料。”東安縣水嶺鄉三合村養殖戶陳松告訴記者。
從小種過玉米、吃著玉米長大的陳松,笑稱自己有“玉米情結”。在外打拼的十多年里,每次回到家鄉,看到鄉親們將成片成片的玉米秸稈廢棄或燒毀,都感到心疼。于是,他與愛人商定,投資家鄉養牛,就是要把村民們廢棄的玉米秸稈利用起來,牛場建成后,他以每噸300元的價格收購村民的玉米秸稈。
東安縣水嶺鄉枧田村種植戶唐云云說:“以前我們這里的玉米稈砍了之后,都是直接焚燒,燒了以后就容易污染環境,現在有陳老板幫我們回收玉米秸稈,不但一畝田可以掙幾百塊錢,而且砍都不要我們砍。”
陳松回鄉養牛,由于飼料無憂,養殖規模已由建場之初的常年存欄40頭,發展到現在的常年存欄280頭。一年當中,需要玉米秸稈1500多噸,付給村民們購買秸稈的錢,就近達50萬元,使昔日廢棄的玉米稈,成了村民增收的“魔法棒”。同時,陳松還將周邊10余名困難群眾、殘疾村民招募到牛場務工,不僅每年給他們3萬元以上的工資,而且還包吃包住照料他們的生活。
而今,陳松擴建的新牛舍進入掃尾,他要將自己的牛場發展到常年存欄500頭、常年出欄200頭的規模,在壯大自己事業的同時,更好地帶動村民增收。
下一步,陳松準備養繁殖母牛,自繁自養:“大概母牛在我這里養到200頭左右。”
責編:張鈺茜
來源:東安縣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